百感中来不自由,角声孤起夕阳楼。(中 一作:衷)
碧山终日思无尽,芳草何年恨即休?
睫在眼前长不见,道非身外更何求。
谁人得似张公子,千首诗轻万户侯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百般感慨从心中涌起,不能自已;夕阳映照的高楼上,一声号角孤零零地响起。
对着青山,整日里思念无穷无尽;这满野的芳草年复一年,我的离愁别恨要到何时才能休止?
睫毛就在眼前,却常常看不见;人生的道理本就蕴含在自身,又何必向身外去寻求?
世间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,以千首诗作轻视那食邑万户的诸侯。
注释
九峰楼:在今安徽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。一作“九华楼”。
百感: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。
中:一作“衷”,指内心。
芳草:象征贤者。
即:一作“始”。
长:一作“犹”。
得似:能像,能比得上。
张公子:指张祜。
轻:作动词,轻视、蔑视的意思。
诗词赏析
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,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,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。全诗格调苍凉,感情沉痛,语言凝练,富有哲理,兴寄深远,情韵悠长,堪为抒情名篇。
首句以逆挽之笔开篇,将满腔感慨尽数倾泻而出, 万千心绪一同涌上心头,已然难以自控。“角声” 一句笔力刚劲且意境新奇,正是勾起这般繁多感怀的 “缘由”。这一联采用先写结果、再述原因的倒装句式,营造出突兀警醒的艺术效果,格外引人注意。
“孤起” 二字警醒挺拔,远超当时一般诗作的格调。同样是斜阳映照、画角声起的景象,经这二字点染,气韵风骨便显得与众不同,仿佛有一种旷远寂寥、悲戚呜咽的情绪,从字句间缓缓流淌而出。角声本身本无 “孤独” 可言,是诗人孤寂的心境,为它染上了这样的情感色彩。重游旧日之地,独自凭靠栏杆,自然会想起往昔与友人同游的欢乐时光,两相比较之下,更显得如今独游的凄凉黯淡。
“碧山终日思无尽,芳草何年恨即休?” 两句承接上文,抒发离别之情。对面的青山,曾是昔日与友人并肩同游的地方;路边的芳草,曾伴着友人走向天涯远方。青翠的山峰依旧矗立,却徒然增添了对知己的思念;连天的芳草无边无际,更让离别之恨愈发浓烈。离别的思绪本是无形之物,将它寄托在路途遥远、青山连绵的景物之中,便显得饱满具体,情意深厚悠长。诗人正是借助这类蕴含多层深意的词句暗示读者,引发丰富的联想,思路灵动鲜活,情感婉转绵长。
“睫在眼前长不见,道非身外更何求。” 两句思绪与笔锋一同转变,从抒发心中的怀念之情,转为安慰眼前的友人。“目不见睫” 的典故,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,此处暗含对白居易的委婉批评;“道非身外” 一句,则是称赞张祜诗艺高超,自身已掌握作诗的真谛,无需向外界别处探求。这两句故作富含理趣的话语,实则是为了慰藉因境遇沦落而感伤的诗友。自此,诗歌的意境为之一变,格调也截然不同,足见作者笔法的灵活多变。
“谁人得似张公子,千首诗轻万户侯。” 两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。“谁人得似” 意为 “无人能比得上”,对张祜的推崇之情,已然达到极致。末句 “千首诗轻万户侯” 则补充说明 “谁人得似” 的缘由,诗句意境开阔、收放自如,结构严谨周密。在杜牧看来,张祜将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为重要,世间无人能及他这般清高豁达的胸襟。
诗词简析
《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,表达了诗人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,抒发了他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。全诗格调苍凉,感情沉痛;语言凝练,富有哲理;既有纷挐的枨触、绵渺的情思,也有气类的感愤、理趣的阐发以及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,堪为抒情名篇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合意博客 »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

微信关注,获取更多

最新评论
非常经典的一首宋词,我喜欢!
您好,这是一条评论。若需要审核、编辑或删除评论,请访问仪表盘的评论界面。评论者头像来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