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关注,获取更多

江城子·江景 苏轼

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

凤凰山下雨初晴,水风清,晚霞明。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。(芙蕖 一作:芙蓉)
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!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,那时听到弹筝的声音。

凤凰山下,雨后初晴,云淡风清,晚霞明丽。一朵荷花,虽然开过了,但是仍然清澈美丽。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白鹭,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。
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曲调,曲中含着悲苦,又有谁忍心去听。烟霭为之敛容,云彩为之收色,这曲子,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,一曲终了,她已经飘然远逝,只见青翠的山峰,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。

注释
湖:指杭州西湖。张先:北宋著名词人。
凤凰山:在杭州西湖南面。
芙蕖:荷花。
娉婷:姿态美好,此指美女。
江上:宋袁文《瓮牖闲评》引作“筵上”。
筝:弦乐器,木制长形。筝在汉、晋以前设十二弦,后增至十三弦、十五弦、十六弦及二十一弦。
湘灵:湘水女神,相传原为舜妃。《楚辞·九歌》有《湘夫人》。

诗词赏析

作者巧妙地以“闻弹筝”为线索,精心勾勒出了弹筝者的绝美和音乐的深远韵味。他巧妙地将弹筝者置于雨后初霁、晚霞绚烂的湖光山色之中,使得人物与景色交相辉映,音乐与山水和谐共鸣。在描绘人物时,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,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。

开篇三句,先以山色湖光为背景,为人物出场铺垫了宁静而美丽的环境。紧接着,“一朵芙蕖”两句,既描绘了水面上盛开的荷花,又巧妙地以出水芙蓉来比喻弹筝的美人,实现了艺术上的双关效果。从结构上看,这两句巧妙地由写景过渡到对弹筝人的描写,过渡自然,毫无痕迹。据《墨庄漫录》记载,弹筝人年约三十,风姿绰约,气质娴雅。作者用“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”来形容她,不仅贴切,而且充满了诗意。随后,作者又通过白鹭似乎也被这美丽所吸引,来进一步烘托弹筝人的魅力。这里的白鹭,实际上也暗指了两位被深深吸引的听众。

下片则着重描绘音乐。作者从乐曲的总体旋律和情感出发,以“哀筝”和“苦含情”来形容乐曲的哀伤动人。他通过描绘听者难以忍受的哀伤情感,以及大自然为之动容的情景,进一步渲染了乐曲的哀伤感。最终,他将这哀伤的乐曲比作湘水女神的瑟声,将乐曲的哀伤推向了极致。同时,“依约是湘灵”这一句,也隐喻了弹筝人如湘灵般的美好。

在词的结尾部分,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,而是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法,通过描绘弹筝人已经飘然远逝,只留下青山绿水间回荡的哀怨乐曲,来进一步突出人物的美丽和音乐的动人。这种手法不仅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,也使得词的结构更加紧凑。“人不见,数峰青”两句,巧妙地借用了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,既与开头的景色相呼应,又与中间的用典相衔接,使得整首词在结构上浑然一体,意境深远。

诗词简析

此词为咏筝之作。上片写湖上景,由雨后初晴的凤凰山写到湖上的清风、天边的晚霞、盈盈的荷花、飞翔的白鹭,描绘出一幅杭州西湖风景图;下片写闻弹筝,先写筝声之哀婉,再由筝声转写弹筝人,化用“湘灵鼓瑟”典故,既喻弹筝者有湘灵之美,又道出凄迷之感。全词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,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,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合意博客 » 江城子·江景 苏轼

评论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